中文English 欢迎访问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网站!

科研成果

近邻棒旋星系长期演化的多波段观测研究


时间:2017-01-23 作者:admin 来源:


星系大尺度棒结构是触发星系长期演化的重要内部机制。国家天文台吴宏研究员领导研究团队对一个近邻宇宙中的棒旋星系样本进行了光学、红外等多波段的观测与分析(图 1),利用兴隆基地2.16米望远镜以及SPITZER红外望远镜的数据逐步地对由棒导致的星系长期演化这一复杂的物理过程进行探讨。

图 1 棒旋星系样本图像。图像背景中显示的是星系恒星质量的分布(黑色),颜色越深代表质量密度越大。图像上的曲线(红色)为恒星形成率分布的等值线

研究团队发现与晚型星系相比,早型星系中恒星形成活动和恒星质量的分布一般聚集度较高而不对称度较低,但整体分布与棒的强度之间并无明显变化趋势。该研究团队将样本的核球、棒、外部盘、以及星系整体的恒星形成率、恒星形成率密度和比恒星形成率与棒的强度分别进行了比较,但只在核球和星系整体的恒星形成活动与棒结构之间发现了较弱的联系。根据已有的棒作用下的长期演化模型,该研究团队发现棒旋星系不同结构区域的恒星形成活动之间存在着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棒与核球,以及棒与盘之间(图 2)。为了对棒导致的星系长期演化的物理过程进行量化描述,我们提出了各演化阶段可能的区分标准(图 3)。

图 2 星系不同结构间的恒星形成特征比较

图 3 棒导致的星系长期演化过程的演化阶段划分以及演化趋势示意图

相关论文列表

[1] Metallicity and star formation activities of the interacting system Arp 86 from observations with MOS on the Xinglong 2.16 m telescope. Zhou, Zhi-Min et al. 2014, RAA, 14, 1393.

2